五脏之中,脾胃居中央,为后天之本,素有“中州” 之称。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一纳一化,完成后天的纳化功能。脾属脏,为阴土,喜燥恶湿、主升,以上升为顺;胃属腑,为阳土,喜润恶燥,主降,以下降为和。脾胃一脏一腑、一阴一阳、一升一降、一纳一化、一表一里,形成制约、互用、协调、和合的平衡关系,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、运化、培育、濡养功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脾胃内伤主要因气机失调、升降失司,脾胃升降失常,纳运失司, 清浊不分,相干于中而为病。故调和阴阳、去其偏盛、补其不足,使脾升胃降、气机调畅,乃治疗大法。
调畅脾胃气机,是顺应阴阳的自然规律,其目的是使脾之清阳上升、胃之浊气下降,同时还应协调其他脏腑。另外,六腑以通为用,胃肠正常的受纳、吸收、传导和排泄,需要由“胃实而肠虚,肠实而胃虚”,虚实交替完成。各种原因作用于脾胃、大小肠,都可导致气机阻滞,使正常的虚实交替运动失常。气滞日久,可形成湿阻、食积、痰结、血 等复杂病变。胃肠病的疼痛胀满等都与气机不通有关。
调理脾胃,则讲究升降润燥通补,权宜而施。用药上,四逆散为疏肝和胃、升清降浊、以通为补的效方。
四逆散原方药仅4味:柴胡、白芍、枳实、甘草 , 但组方精妙,配伍奇绝,其中包含 4 个方根——柴胡-甘草、白芍-甘草、枳实-白芍、柴胡-枳实-白芍,此4个方根巧妙组合是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。
四逆散全方四药相合,可疏升肝木、理通脾滞、和解枢机、条畅道路、宣布阳气。
治疗脾胃病可以四逆散为基本方,根据病变不同阶段和病情寒热虚实,配合不同的方药。
若肝经火郁、肝胃不和者,症见胁痛胃痛、呕吐吞酸,常配合左金丸加减;
若痛如针刺、痛有定处、伴口干不欲饮、唇舌紫黯者,合用失笑散;
若虚证明显者,则以健脾益气为主,合用小建中汤或六君子汤;
若脾胃虚寒者,合用吴茱萸汤或理中汤;若寒热错杂、心下痞满者,合用半夏泻心汤;
若阴虚肝郁胃痛者,常配伍一贯煎;若阴虚气滞较重者,则合用一贯煎加百合乌药汤;
42岁刘女士胃痛反复发作2年余,加重1个月。经胃镜检查诊为“慢性胃炎,反流性食管炎”,经多次治疗,每短期症状略有改善,病情迁延,近期又因工作劳累、饮食不节而病情加重。
刻诊:患者形体消瘦,面色晦黯,胃脘胀满、疼痛,喜温喜按,每于食后2 h较重,胁胀,口苦而黏,胸闷善太息, 纳呆乏力,大便干,睡眠差,经量多,舌黯红,苔黄腻, 脉弦细。
中医辨证:肝气犯胃,寒热错杂。治法:疏肝理气、调和脾胃。方用四逆散合左金丸、良附丸加减。
组成:柴胡、枳壳、白芍、浙贝母、高良姜、黄连、吴茱萸、甘草、乌贼骨、香橼、延胡索、珍珠母、蒲公英。
服药7剂后,症状明显好转,原方继服14剂后胃痛基本消除。
该患者胃痛日久,证属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,寒热错杂。以四逆散合左金丸、良附丸,数方相合,效如桴鼓。